传媒与艺术学院简介
传媒与艺术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。1993年,依托原阜新矿业学院电教中心优势开办电视编导、电视技术专科专业;1994年改招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专科生。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,2003年成立新闻与传播系,2006年招收动画专业本科生, 2011年9月撤系建院,成立传媒与艺术学院。2020年,新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。2025年,原应用技术与经济管理学院新增软件工程(专升本)专业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(专升本)专业并入学院,同时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、新媒体艺术专业,停招广播电视学专业。现有在校生1072人。
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、业务精湛、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。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,其中,专任教师51人。近五年,学院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,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;承担省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,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;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上3项,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;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7项。承担省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1项,在CSSCI、北核和AMI等目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近100篇,成果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。2位教师入选辽宁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;3位教师获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,3位教师入选原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(重点人才1人),1位教师入选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多位教师获评辽宁省十佳广播电视人才,获评校“教学标兵”“优秀教师”“校优秀共产党员”“大学生良师益友”“校‘三全育人’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。
学院拥有满足“应用创新型”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实践资源。学院实验中心是全国煤炭行业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基地、中国科普动画产品制作示范基地。中心下设演播大厅、摄影摄像实验室、非线编实验室、矿山安全文化宣传工作室、青少年科普工作室、文旅创意设计工作室、工业影像与民族影视工作室等,拥有无人机、数字化高清摄像机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000余万元。此外,学院建有北京完美世界、北京威驰克国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、阜新传媒中心等26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,包括1家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。
学院坚持走“特色鲜明、内涵发展”之路,专业建设水平快速提升。在2025年ABC中国大学专业排名,学院数字媒体技术、网络与新媒体、新媒体艺术专业排名均在全国前25%;动画专业排名前50%。此外,现有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在2022年辽宁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三星级专业;动画专业是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,其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断优化以“工作室制”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,师生成果曾获国产动画最高奖项“少儿节目精品及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”评审一等奖。
学院坚持走“对外合作、开放办学”之路,对外交流合作成效显著。在境外交流合作方面,学院与台湾世新大学、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等境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,为学生提供了适切的境外研修空间;在校地合作方面,阜新市委宣传部与学校签订新闻学院共建协议,共同推动传媒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优化,共同架构院媒协同的育人机制;在校企合作方面,学院以工作室为载体,构建了“业界导师进课堂”“校企联合实训”等平台机制,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演练环境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。
学院坚持“需求导向、打造品牌”理念,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。围绕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、地方媒体融合、玛瑙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,提供资政建议并被有关部门采纳;提供政府工作报告图解、本土表情包、宣传品设计等宣传服务,为地方新闻宣传工作者开展专题培训10余次;探索科普传播服务品牌,在中国科协官微“科普中国”发表20余部科普条漫原创作品;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制作煤矿安全规程演示视频近500分钟并在全煤系统发行,为学校制作宣传片、科技成果演示作品20余项。
学院坚持“学科交叉、技术见长”理念,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。近三年,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项24项,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68项;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6项,省级14项,学生获评省优秀毕业生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6人次。累计培养毕业生1500余名,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逐年上升,就业单位包括各级广播电视台、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宣传部门,以及腾讯、京东、完美世界等知名企业;考研就读高校包括复旦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学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