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学院开展“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”学术讲座

发布者:传媒与艺术学院 [发表时间]:2025-09-30 [来源]:传媒与艺术学院 [浏览次数]:

9月24日下午,学院邀请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教授、教师许毅博博士,围绕“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”作专题讲座。院长王胜源主持讲座,学院艺术系师生100余人参加讲座。

王胜源院长在主持中指出,从现有的学科分类看,艺术学其实是最具历史穿透力的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艺术能为我们提供什么,以及艺术向何处去,是特别值得讨论的话题。在理工类大学学艺术、办艺术,学生和老师也特别需要思考如何在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处,发展专业能力,形成办学特色

作为首场分享嘉宾,张丹教授以《智能时代下——当代艺术带给我们什么》为题展开演讲。讲座中,他围绕“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冲击”和“当代艺术的人文价值坚守”两大核心议题,结合国内外经典艺术案例,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智能时代艺术发展的新趋势、新挑战。他强调,“技术是工具,而艺术的核心永远是人的情感与思考。”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艺术创作,但无法替代艺术家对生活的感知、对人性的洞察。他的分享不仅为在场师生厘清了智能时代艺术发展的方向,更引发了大家对“艺术本质”的深度思考。

许毅博博士以《科技艺术—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力》为题,用生动的案例、直观的图片与视频,带领师生们走进科技艺术的奇妙世界。他详细分享了自己在《花开敦煌科技艺术展》《数字敦煌文化再生》等项目中的创作思路——如何用算法构建艺术形态、用数据传递文化内涵、用机械装置实现动态交互。“科技不是为了炫技,而是为了让艺术拥有更丰富的表达维度,让观众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共鸣。”许博士的这句话,让在场师生对科技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。许博士还分享了他多年来在科技艺术领域的实践心得:“科技不是目的,而是表达艺术的新语言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创作者需要掌握这种新语言,但更要保持对美的敏锐感知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”

讲座结束后,师生们围绕“获奖新媒体作品的创作过程”“AI绘画的版权问题”“新媒体实验室建设的步骤”“艺术类课程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”等话题,与两位专家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交流讨论。

程丽娜副院长作活动总结。她说,“今天的讲座是一场‘双星辉映’的学术对话——张丹教授从理论高度揭示了智能时代艺术的人文内核,许毅博博士用鲜活实例展现了技术赋能艺术的无限可能。”她表示,学院将进一步依托“新知讲堂”学术平台,开展更多优质讲座交流活动,也希望学院师生立足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,共同探索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和专业学习。